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,結腸息肉的檢出率也在逐漸增加。研究數據顯示,結直腸從正常黏膜轉變為晚期惡性腫瘤,中間會經歷息肉、腺瘤、上皮內瘤變和早癌等多個病理過程,時間可達數十年。在以上任一階段發現病變并進行處理,均能夠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,所以早期發現結腸息肉對預防結直腸癌意義重大。 ![]() 一、概念 腸息肉指突出于腸腔表面的隆起,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,其發生率通常隨年齡增加逐漸上升,男性多見(男性約高出女性1.5~2.5倍),病變部位以結直腸多發,與結腸癌的發病有密切關系。 ![]() 二、病因 01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,約有10%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。同樣,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,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,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。 04腸道炎性疾病 05其他疾病影響 三、結腸息肉報警癥狀有哪些? 大多數結腸息肉一般不會引起任何癥狀,但是有些結腸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癥狀: 1黑便或便血 如果排除了痔瘡、肛門輕微撕裂等肛門疾病,便血則可能是結腸息肉(甚至腸癌)的征兆。血液可能會在大便中顯示為紅色條紋或使大便呈黑色。當然,某些食物、藥物或保健品也可能導致大便顏色變化,需要進一步的鑒別。 04缺鐵性貧血 四、如何發現腸息肉? 結腸息肉有的時候會沒有任何癥狀,因此定期的常規篩查是必要的。依靠的主要是結腸鏡檢查。正常人群腸鏡檢查息肉、腺瘤檢出率約30% 。40-59歲人群息肉發生率高,一般建議從40歲開始做第一次腸鏡檢查,根據2020年《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》,以下人群建議立即檢查: 年齡≥40歲,無論男女; 長期抽煙、喝酒的群體; 有結直腸息肉或結腸癌家族史; 04 進行膽囊切除的群體,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; 05 長期缺少運動,高脂肪飲食,高鹽飲食者; 06 長期便秘,腹瀉,有排便習慣改變、不明原因腹痛、便血、消瘦的群體; 07 炎癥性腸病、家族性息肉病。 對于有高危因素人群,需要在40歲以前就開始檢查,并且按照醫生要求適當增加檢查次數。 ![]() 五、治療 治療原則是發現息肉即予切除,根據息肉的形態、大小、數目及蒂的長短粗細及有無癌變,選擇內鏡下治療或外科手術,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是首選方法。 ![]() ![]() 六、術后復查 息肉切除就能一勞永逸嗎?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 據研究結果顯示,息肉切除后復發率較高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, 且仍具有癌變的危險,所以定期復查非常重要。復查的頻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而定。單個良性大腸息肉摘除術后,剛開始每年需進行一次電子腸鏡復查,連續2~3年檢查不復發,之后可以改為每3年復查一次。多個良性大腸息肉,為保險起見,還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;增生性息肉因生長較慢,可1~2年腸鏡隨訪1次;腺瘤性息肉,尤其是伴有上皮內瘤變的,隨訪時間要適當縮短,一般為6個月~1年。 ![]() 七、如何預防結腸息肉及結腸癌的發生? 幾乎所有的化學預防手段均相當于針對結直腸癌的一級預防,而對于結直腸息肉來說卻是二級預防,即防止其再復發。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: 04保持樂觀的心態。 只要我們足夠重視身體健康,改變不良飲食習慣。注重鍛煉及作息有規律,做到結腸息肉的早檢查、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內鏡下治療,是一定能夠阻斷結腸息肉發展為結腸癌的。 陪診么—專業的陪診行業交流賦能平臺,匯集各個城市的優秀的陪診師資源,找陪診師就來陪診么。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陪診么
( 京ICP備18020631號-3|
京公網安備11011202100625號 )
GMT+8, 2025-11-2 03:19 , Processed in 0.030605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Powered by 陪診么 X3.5
? 2001-2024 Peizhenm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