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知識 什么是母乳性黃疸?母乳性黃疸的發病原因是什么?
安全小貼士:以各種理由收取費用(押金、服裝費、報名費、充值卡等)均有詐騙嫌疑,請提高警惕。

詳細描述
標題: 什么是母乳性黃疸?母乳性黃疸的發病原因是什么?
隨著大家對母乳營養價值認識的提高,母乳作為嬰兒,尤其6月齡以內小寶寶最佳營養品,越來越被廣泛認可。
但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,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也有明顯上升趨勢。
什么是母乳性黃疸?
指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在生后1~3個月內仍有黃疸(皮膚可出現輕度或中度發黃),一般黃疸出現于生后3-4天,生后2周左右總膽紅素水平達到高峰。其發生率占出生4-7天新生兒黃疸的49.25%。

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疾病,母乳性黃疸作為主要危險因素之一,常常會引起新生兒家長對母乳喂養的擔心、困惑:需要暫停母乳嗎?需要治療嗎?
今天成婦兒新生兒科醫生就來好好給新手爸媽們分析一下對策——
01
母乳性黃疸的發病原因
小寶寶發生母乳性黃疸,首先要找準背后的原因,有一部分黃疸不但不是母乳喂多了,反而是喂少了或是喂得不對造成的。
母乳喂養相關的黃疸有兩種情況:一是母乳喂養性黃疸,二是母乳性黃疸。
1
母乳喂養性黃疸
又稱屬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,其發生原因往往是因為早期喂養量不夠、喂養次數偏少,導致腸蠕動減慢,胎糞中膽紅素排出減少,重吸收增加;
另外,由于新生兒自身原因或攝入不足,代謝率低,致肝臟轉化合成結合膽紅素的能力降低,加之母乳中含有β-葡萄糖醛酸酐酶,可以促進未結合膽紅素升高,從而引起黃疸的出現。
早發型母乳性黃疸一般于生后母乳喂養2-3天出現,4-7天達高峰,但持續時間可達1-3月。患兒一般情況良好,無溶血、貧血或感染等表現,但若未予重視,嚴重者可導致膽紅素腦病。
一般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多見于母親缺乏哺喂技巧、新生兒無效吸吮、喂養不足等情況。
2
母乳性黃疸
又稱遲發型母乳性黃疸,具體發病原因尚不明確,可能與新生兒體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(UGT)活性異常相關,也可能與母乳喂養的嬰兒體內膽固醇水平升高、某些炎性細胞因子(比如白細胞介素1等)增加等因素密切相關。
遲發型母乳性黃疸多于生后母乳喂養1周出現,常為生理性黃疸的延續,亦可發生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后再次加重,2周左右達高峰,后逐漸下降,持續時間可達4-12周。黃疸多為輕-中度,重度少見,預后良好,很少引起膽紅素腦病。

02
母乳性黃疸有沒有嚴重危害?
雖然母乳性黃疸多數預后良好,不影響生長發育,但如果放任不管,也不定期監測黃疸變化,未結合膽紅素會透過血腦屏障,達到一定程度可造成腦損傷:
1
急性膽紅素腦病:
膽紅素神經毒性所致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害,早期表現為肌張力減低、嗜睡、尖聲哭、吸吮能力差,而后出現肌張力增高、角弓反張、發熱、驚厥等,嚴重者可有生命危險。
而低出生體重兒通常缺乏典型癥狀,可能出現呼吸暫停,循環呼吸功能急劇惡化等。
2
核黃疸:
出生數周以后出現的膽紅素神經毒性作用所引起的慢性、永久性損害及后遺癥,包括運動障礙、感覺性聽力喪失、眼球運動障礙及牙釉質發育異常。
03
母乳性黃疸如何診斷?
關于母乳性黃疸的診斷,目前是缺乏特異性實驗室檢查指標的,醫生主要靠排除法:需要排除感染性、溶血性、免疫性等多種因素的可能,才能考慮是否母乳喂養引起。
根據黃疸程度、發生時間、持續時間及小寶寶臨床狀態等綜合特點分析,出現以下情況需考慮診斷:
1)患兒多為足月兒,純母乳或母乳喂養為主;
2)黃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期,或黃疸遷延不退,持續時間可達1-3月;
3)完善血清膽紅素、血常規+網織紅細胞、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、母嬰血型、葡萄糖-6-磷酸脫氫酶、肝功、甲功、嗜肝病毒抗體等相關檢查,除外可能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;
4)患兒一般情況良好,精神食欲正常,生長發育不受影響;
5)確有必要明確診斷時,可暫停母乳48-72小時,如果黃疸明顯消退,血膽紅素水平迅速下降30%-50%,恢復母乳喂養后黃疸再次加重的話,可考慮為母乳性黃疸。但要強調的是,簡單以中斷母乳喂養2-3天作為診斷方法,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是較低的,而中斷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危害可能會更大,所以一般不推薦。
04
如何治療母乳性黃疸?
母乳性黃疸多數預后良好,確診后輕癥無需特殊治療,注意調整喂養即可。
但膽紅素有神經毒性,需要聽從醫生指導,密切監測黃疸變化,中、重度黃疸需做相應治療,防止膽紅素水平過高引起腦損傷。
治療方案一:調整母乳喂養
黃疸發生雖然與母乳喂養相關,但作為小嬰兒最佳喂養方式,不能單純地停止喂母乳,應盡量鼓勵和指導母親正確母乳喂養。
對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
常常由于喂養不足導致熱卡攝入不夠和脫水,黃疸程度會加重,故應適當增加哺喂頻次,在生后前幾天內,可哺喂8-12次/天,若母乳產量不夠,可補充配方奶。
同時不建議在無脫水情況下,額外補充水分和葡萄糖,這對于黃疸消退并無益處。
對于遲發型母乳性黃疸
以往的治療方案提出,當膽紅素水平<257umol/L(15mg/dl)時不需要停母乳,當>257umol/L(15mg/dl)時建議停止母乳喂養3天,但目前越來越多事實研究表明這是不可取的。
因為若短時間中斷母乳喂養,重新恢復喂養后,膽紅素仍可能返回到母乳喂養時水平,反而會加重母親顧慮而無法堅持哺喂母乳;此外,母乳性黃疸常發生在新生兒晚期,雖然持續時間較長,但多數膽紅素水平<15mg/dl,對寶寶健康不會造成嚴重威脅,而寶寶此時已習慣母乳喂養,突然中斷,可能不適應奶嘴及配方奶喂養,以致攝入不足,反而加重黃疸。
因此,最新的治療理念已經修正為:除非有極特殊的情況,否則不建議隨便中止母乳喂養。當膽紅素水平>257-342umol/L(15-20mg/dl)時可予其他治療,比如光療。
治療方案二:光照療法
是降低血清膽紅素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,推薦標準光源以藍光最好,具體需聽從醫生安排。

治療方案三:藥物治療
對于中-重度母乳性黃疸,藥物治療同其他新生兒黃疸治療,可使用苯巴比妥等肝酶誘導劑,蒙脫石散等阻斷腸肝循環,微生態制劑促進正常腸道菌群建立等等,但均需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05
母乳性黃疸的預防
對于母乳性黃疸,重要的不是治療,而是防患于未然。主要做法有:
1)盡量早開奶,生后1小時內進行哺乳,暫無母乳者,可予配方奶喂養;
2)勤吸吮,尤其生后前幾天內,至少達到每天8-12次;
3)母乳產量不足,生理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7%,應補充配方奶;
4)體重偏低,尤其早產兒,吸吮力偏差時,可將母乳吸出奶瓶喂養;
5)遵醫囑適當補充微生態制劑;
6)聽從醫生指導,進行膽紅素水平監測,可測經皮膽紅素,必要時檢查血清膽紅素。
另外,有許多家長也擔心,診斷考慮母乳性黃疸的小寶寶能打疫苗嗎?
母乳性黃疸的嬰兒若一般情況良好,黃疸程度不重,沒有其他并發癥,則不影響常規預防接種,可以打疫苗。
免責聲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聯系站長,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,謝謝合作!

 
        陪診么小程序
免下載、免安裝、快速訪問

 
  
 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